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货物有关政策问题的函(附英文)

时间:2024-07-09 20:21:45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3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货物有关政策问题的函(附英文)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货物有关政策问题的函(附英文)
国家税务总局



江苏省国家税务局:
近接江苏省常州市“远东”、“丰田”等10家外商投资企业给刘仲藜局长写信,反映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货物不予退税,给企业带来一系列困难,乃至出现亏损,要求尽快兑现出口退税政策。类似的意见,其他地方也时有反映。对此,特作如下解释,请分别用口头方式向有关企业
做好工作。
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货物的税收问题,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已于1994年8月25日(94)财税字第058号通知作了明确规定。其主要内容是: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货物直接出口的,除另有规定外,免征增值税、消费税;销售给国内出口企业或委托国内出口企业代理出口的
,一律视同内销,照章征收增值税、消费税;直接出口的货物中,购买国内原材料所负担的进项税额不予退税。上述规定是根据公平税负以利于各类企业平等竞争和保持税收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的原则确定的。具体地说,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货物继续维持原来免税的政策是统盘考虑了外
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综合税负水平,为有利于逐步实现税负大体平衡而确定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着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其税收负担远远低于国内同类企业。
第一,今年1月1日开始,我国税收制度实行了重大改革。新税制实施后,外商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执行统一的流转税制,各行业或产品的税收负担进一步趋于合理。但为了照顾外商投资企业不致因税制改革而增加税收负担,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3年12月
29日通过决定,对外商投资企业因执行新流转税制而增加的税收负担,在5年内对多缴纳的部分予以返还。从而使外商投资企业的税负在规定的期限内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
第二,今年税制改革后,外商投资企业继续执行1991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依照该法的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缴纳所得税享有若干优于内资企业的优惠政策,税负水平大大低于内资企业。
第三,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货物,在执行工商统一税时享受的一些特殊优惠政策,实行新税制后仍继续保留。
从上述各点可以看出,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的优惠是充分的,与国内企业相比,税收负担显然是低的。公平税负应就总体负担而言,不应只看某一环节税负的轻重。至于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货物继续实行免税政策而不实行退税政策,正是考虑了上述情况,贯彻了既要继续
保留原有的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又要有利于逐步实现各类企业税负大体平衡的原则。我们认为,这样做,对于逐步统一国家税收政策,促进各类企业平等竞争,进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LETTER ON POLICY QUESTION RELATED TO EXPORT GOODS OF ENTERPRISEWITH FOREIGN INVESTMENT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12 October 1994 Coded Guo ShuiHan Fa [1994] No. 558)

Whole Doc.

To Jiangsu Provincial State Tax Bureau:
We have recently acknowledged the receipt of letters written to
Director Liu Zhongli by Far East, Toyotas and eight other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ang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saying that
because the export goods of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are not
given tax reimbursement, these enterprises have faced a series of
difficulties and have even suffered losses, demanding that the export tax
reimbursement policy be materialized as quickly as possible. Similar
opinions have been heard from other localities. Regarding this, we hereby
specially make the following explanations, please do proper work with
related enterprises respectively by the verbal method.
With regard to the question of taxation related to the export goods
of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had made explicit stipulations in the
August 25, 1994 Circular Coded Cai Shui Zi (94) No. 058. Its main contents
are: The goods produced by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which are
exported directly are, except otherwise there are separate stipulations,
exempt from value-added tax and consumption tax; goods sold to domestic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or entrusted to domestic export-oriented
enterprises with exporting shall all be regarded as goods for internal
sales, and value-added tax and consumption tax shall be levied on them;
among the goods for direct export, the amount of tax borne for the
purchase of domestic raw and semi-finished materials shall not be
refunded. The above-mentioned stipulations are set down in line with the
principle of introducing fair burden to facilitate equal competition among
various types of enterprises and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taxation policy. Specifically,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tax
exemption policy toward the export goods of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is based on an 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tax burden on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 it is so determined in order to facilitate a gradual
achievement of a rough balance of tax burden.
At present and for a period of time to come,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are enjoying preferential tax policy in many aspects, their tax
burden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for similar domestic enterprises.

Firstly, from January 1 of this year, China introduced major reform
of its tax system.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tax system, a unified
turnover tax system was carried out among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 the tax burden on various trades or
products has become more rational. However: to ensure that tax burden on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will not increase as a result of tax
system reform, so as to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of policy,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December 29, 1993 passed a
decision that the increased tax burden on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due to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turnover tax system and that
the part of extra tax payment shall be returned within five years, thereby
enabling the tax burden on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to remain at
a relatively low level within the prescribed period.

Secondly, after the launch of tax system reform this year,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have continued to implement the Income Tax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and
Foreign Enterprises adopted by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 April
1991.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law,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enjoy a number of preferential policies superior to
those for Chinese- funded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income tax payment, the
level of their tax burden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domestically funded
enterprises.

Thirdly, in accordance with related stipulations of the state, some
special preferential policies, enjoyed by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for their import goods during the time when consolidated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ax was being implemented, continue to be in
force.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point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tate grants
fully preferential taxation treatment to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and their tax burden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for domestic
enterprises. Fair tax burden refers to tax burden in general, one should
not see the weight of tax burden of only one certain link. The reason why
the tax exemption policy, rather than the tax reimbursement policy, is
implemented for enterprise with foreign investment in relation to their
export goods is that the above-mentioned situation has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both maintaining the original rational
preferential taxation policy and facilitating the gradual realization of a
rough balance of tax burden on various types of enterprises. We believe
that doing so is beneficial to gradually unifying the state's taxation
policy, promoting equal competition among various types of enterprises and
proceeding 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1994年10月12日

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1996年7月18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1996年7月18日公布施行)


第一条 为了规范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劳动关系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
第四条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
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订立劳动合同。
第五条 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其委托代理人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自当事人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劳动合同订立后,当事人双方各执一份。
第六条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劳动合同期限;
(二)工作内容;
(三)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四)工作时间、休息休假;
(五)劳动报酬;
(六)劳动纪律;
(七)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八)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劳动合同可以协商订立试用期、保守商业秘密及其他双方约定的内容。
第七条 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无固定期限、有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
有下列情形之一,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有要求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的;
(二)原固定职工连续工龄满十年或离法定退休年龄十年以内,第一次订立劳动合同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约定合同的终止条件。
第八条 订立劳动合同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事人双方具备合法的主体资格;
(二)当事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一致;
(三)条款完备,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明确;
(四)内容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
劳动行政部门为订立劳动合同提供鉴证服务,对合同内容不符合前款要求的,应督促当事人补充修改。
工会应当指导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对劳动合同的履行实施监督。
第九条 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同一用人单位对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
劳动合同期限半年以内的,试用期不得超过15日;合同期限在半年至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第十条 劳动者要求脱产学习的,经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中止也可以解除。
第十一条 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关系的,应当在劳动合同期满前依法续订劳动合同。
第十二条 劳动合同解除的或劳动合同终止后双方不再续延劳动关系的,原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证明劳动关系开始及结束的日期、原工作岗位、职务、工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险等情况。如劳动者有要求的,用人单位应在证明书中写明解除劳动合同的
原因。
用人单位不得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
第十三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可不发给经济补偿金: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按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劳动者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一)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四)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依法裁减人员的。
属于前款第(四)项的,应加发劳动者六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原固定职工第一次终止劳动合同或第一次被解除劳动合同的,除本规定第十三条所列情形外,用人单位应按其连续工龄,每满一年发给劳动者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第十五条 劳动者因工负伤或患职业病医疗终结,经县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重新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安排其适当工作。
用人单位对上述对象已安排适当工作,除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者外,劳动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的,用人单位在征求本单位工会组织意见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按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
第十六条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除按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应发给劳动者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
对患重病的劳动者还应增加50%至100%的医疗补助费。
第十七条 对劳动者的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应一次性发给。本规定所称月工资以劳动者被解除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计算,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低于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的,按用人单位月平均工资计算。
劳动合同解除后,用人单位拒不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除全额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外,还必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50%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第十八条 非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除因本规定第十三条和第二十一条第一款所列情形外,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一方应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赔偿劳动者损失:
(一)存在事实劳动关系而用人单位故意拖延不订立或不续订劳动合同的;
(二)由于用人单位的原因,订立无效或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的;
(三)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侵害女职工、未成年工合法权益的;
(四)用人单位违反国家规定或本规定第十八条解除劳动合同的。
第二十条 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应对劳动者损失的赔偿,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造成劳动者工资收入损失的,除支付劳动者应得工资收入外,应加付劳动者应得工资收入25%的赔偿金;
(二)造成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保护待遇的,应按国家规定补足劳动者的劳动保护津贴和用品;
(三)造成劳动者工伤、医疗待遇损失的,除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提供工伤、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劳动者相当于其医疗费用的25%的赔偿金;
(四)造成女职工或未成年工健康损害的,除按国家规定提供治疗期间的医疗待遇外,还应支付相当于其医疗费用25%的赔偿金。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三)用人单位侮辱、体罚、殴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劳动者的;
(四)用人单位未按国家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者提供劳动条件的。
属于前款(二)、(三)、(四)项情形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本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发给劳动者经济补偿金,给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赔偿劳动者经济损失;属于前款(二)、(三)项情形的,有关责任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
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十五条第一款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给予警告并可对其处以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应当赔偿劳动者的经济损失。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二款,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二十四条 劳动者违反国家规定或本规定第十八条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对用人单位赔偿下列损失:
(一)招收录用该劳动者所支付的费用;
(二)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三)为该劳动者支村的培训费用,双方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
(四)劳动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按劳动合同的约定对用人单位赔偿。
第二十五条 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守商业秘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或打击报复举报人员的,由劳动行政部门对其处以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责任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劳动合同当事人对劳动行政部门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起诉,又不执行处罚决定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八条 劳动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在对劳动合同实施监督、检查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应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应用解释权属福建省劳动厅。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6年7月18日

关于查缴盗版《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等党员干部学习用书的通知

国家版权局


国权办[2003]24号

关于查缴盗版《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等党员干部学习用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版权局:

近日,人民出版社向我局投诉,反映其出版的《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等学习用书在广西等地发现盗版,请求进行查处。

《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和《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是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为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而组织编写的党员干部学习用书。目前在市场上所发现的盗版《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等学习用书,不仅严重侵害了出版社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且扰乱了出版发行市场的正常秩序,在政治上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盗版书印刷质量很低,字迹模糊,裁剪不齐,用纸低劣,与新华书店出售的正版书相比,差别明显。另外,有的盗版书装订、编排错误,把《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一书中傅杰同志写的《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一文与名词解释的内容装订在一起,把第453、454页装订成第475、476页,第469、470页装订成459、460页。

为维护干部学习用书的严肃性和图书市场的正常秩序,打击侵权盗版行为,特做如下通知:

一、各级版权行政管理部门要对本地区的图书市场进行紧急清查,发现销售盗版《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和《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等党员干部学习用书的,一律收缴,并予以严厉查处。

二、在查处中,要注意深挖线索,追根溯源,查找盗版的源头。对盗版党员干部学习用书的非法制作者,给予严肃处理;对触犯刑律的,要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请将执行本通知的情况及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我局。



国家版权局办公厅

二OO三年六月二十四日